內容來自sina新聞
流動兒童眼中的上海就是高樓林立 人們都穿西裝
《瞭望東方周刊》2014年第22期封面圖。
流動兒童眼中的城市
上海是不是"我的城市"
他們畫出的"城市"裡有學校、小賣部、小山小河,卻沒有自己的傢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 陶文靜/上海報道
下午4點,復旦大學遠征社的志願者張熹要去看看自己入戶輔導瞭兩年的"農工孩子"們。
他從學校後門出來,沿著一條繁華的小吃街騎行不到5分鐘,就到瞭孩子們住的葉氏路口。再往前,就是五角場城市副中心。
過往的行人和車輛可能很少註意到,這個不到兩米寬、擺滿三輪車的弄堂裡,擠住著幾十戶人傢,大都是老人和外來打工者。低矮老舊的平房和二層小樓,被周圍林立的商鋪、高檔小區所遮蔽。
早在2006年,住在這裡的孩子就曾被《人民日報》的報道稱為"城市中的小候鳥"。幾年後,"定居"在這裡的孩子越來越多,僅上小學的孩子就有20多個。
"我是上海生的"
拐進弄堂十幾米是小楊(化名)傢的雜貨店。看到正在門口打麻將的楊傢媽媽,張熹問瞭問這裡即將搬遷的情況。10歲的小楊在一旁看店,見有人來買"上海煙",他麻利地接過錢,站上小板凳,從貨架上拿煙遞給顧客。
小楊的傢已經搬過七八次,"就是拿著你所有的東西去別的地方住。"
張熹問起小楊哥哥的情況。為瞭能參加中考,楊傢的大兒哪家銀行信貸利率最低2016信貸年息子在今年年初時,獨自回老傢再讀一遍初二(上海與老傢的教材、考試內容有很大差異)。
在外十來年,老傢已經沒什麼親戚,大兒子一年3萬多元的寄讀費用,用掉全傢一半多的收入。
對老傢,小楊隻有模糊的印象。他會昂著頭堅定地告訴別人,自己是"上海生的",但也會因哥哥的返鄉而說自己是"安徽阜陽人"。再問他老傢具體的地址,他就答不上來瞭。
那個老傢,小楊隻回去過一次,"路燈少一些,晚上黑,會害怕。"
對於"上海",小楊並不清楚傢和學校之外的地方。他就讀的學校曾組織去東方明珠、南京路,在他10歲生日時,爸爸專程帶他去瞭一趟金山的城市公園。可小楊說,這些"上海的地方"他都不喜歡。
"上海是什麼樣子"
5月10日,"母親節"前一天,遠征社組織瞭一次特別活動。這個2006年成立的學生社團,為周邊居住的80多名"農工孩子"提供長期免費的功課輔導和活動陪伴。
當天,二十幾名參加活動的孩子用簡單的畫具畫出"我眼中的上海"。
有些孩子很快在畫紙中心勾勒出東方明珠的輪廓,附帶一道黃浦江,藍色的波浪像是海,甚至還有添上幾隻海鷗的。也有不少孩子被這突如其來的任務難住,習慣性地先塗上些花草,不停地問"老師"和同學:"上海是什麼樣子?"
據志願者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參加活動的孩子們大都住在五角場商區周圍散落的小型"農工區",父母多是附近高校的校工或商販,居住地很不固定。
父母在附近商場或者工廠做工的孩子,生活條件稍好一點,可以租住在老式的工人小區裡,但忙碌的父母基本上沒有精力和財力帶孩子出去遊玩。這些孩子雖然住在中心城區,但對"上海"的印象,卻主要來自學校的參觀活動推送到他們眼前的那個"上海"。
大多數完稿的畫面上,東方明珠和高樓成為"上海"的代表,與承載瞭許多歷史的老外灘相比,對岸更高、更炫的陸傢嘴天際線,更被孩子們青睞。
兩個男孩說,"上海就是要高樓林立","更繁華","跟老傢不一樣"。即使這些孩子出生在上海,老外灘和城市規劃館看到的那些歷史,和自己並無太多關聯。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張松感慨於孩子們的城市印象過於"片段"。"如果是在相對穩定、熟悉的環境下,孩子的印象會更完整、更具體。而這組孩子的城市印象,更多來自地標和高樓這些強刺激,對城市多元的功能瞭解十分有限。這反映出他們是在十分動蕩的氛圍中被動接受瞭這些圖景。這些高樓體現出的是冷漠的距離感,沒有交往的狀態。"
張松告訴本刊記者,這樣的城市體驗,顯然不能提供定居感,也就不能引發歸屬感。
"他們看到的也許是這城市最糟糕的一面"
就在遠征社活動的前一天,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的孩子們,也畫瞭一幅"我的城市"。缺點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
這是一傢致力於改善在滬外來工子女課外教育環境的草根公益組織。
雖然樓房和汽車仍是主角,對環境的普遍關註卻成為久牽孩子筆下的重要城市主題。這既來自久牽的課外教育,也與孩子們的生活直接相關。
參加此次活動的孩子大都住在浦東新區唐鎮的城鄉接合部,地鐵和城市建設已經延伸至這個區域,孩子們居住的"民工村"成為城市劇烈變動的最前沿。
來自安徽的彤彤(化名)覺得城市裡"到處都是污染,河面都是垃圾,地下都是泥土和磚頭,還有工廠排出的黑煙,污水讓人感到惡心"。而一些生在上海的孩子則更羨慕市中心的小區和公園裡的綠化,"我傢這邊樹和花都太少瞭......"
在2012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我國城市流動青少年權益狀況調查"中,數據顯示,大多數流動少年兒童生活的社區環境較差:39.8%缺乏安全感,59.8%反映衛生環境差,50.5%反映社區沒有工作人員管理,38.9%反映社區公共設施破損。
用久牽公益的創辦人張軼超的話說,"他們看到的也許是這城市最糟糕的一面。"
畫中上海不見"人"
張軼超記得,幾年前久牽的孩子們所畫的上海,大多也有"東方明珠"。那個時候,孩子們很少有機會去"城裡"玩,對"市中心"的概念十分模糊。
上海浦東新區"樂群社工服務社"的左桂娟向本刊記者講述瞭這樣一段經歷:2008年兒童節,樂群社曾組織民工子弟學校的80多名學生參觀南京路和外灘,一些孩子驚嘆:"原來上海還有很多外國人!"這些已經在上海上過好幾年學的孩子,大部分沒有到過市區。
正是那一次的發現,觸動樂群社展開瞭一系列的"傢在上海"活動,帶領初入滬上的孩子參觀主要地標和文化場館。
2008年以後車子貸款率利最低銀行公教房屋貸款率利最低銀行2016信貸年息,更多外地孩子進入公辦學校,各種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也愈發意識到"城市融入"的重要,紛紛開設課程、組織參觀、教說滬語,城市的模樣在孩子的眼中更加清晰。
即便如此,孩子們今天所畫的上海中,仍然很少出現"人"的身影。張軼超的解釋是--可能"城市給孩子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這裡的人"。
無論在市區還是城郊,即使進入公辦學校就讀的孩子,也很少會有上海本地同學。小楊的班上隻有兩個"上海同學",到瞭初中,他們都會被編進"上海班"。浦東唐鎮的彤彤說,自己學校2000多人中隻有十幾個"本地人"。
許多孩子認識的上海大人,或是"卷著頭發"的房東阿姨,或是不說普通話的"老奶奶"。至於市中心,那是"十萬八千裡"的地方,那裡的人"都很匆忙","應該是都穿著西裝"。
"我的城市"和"上海"是什麼關系
在張軼超看來,孩子們眼中的"上海"有兩個層面。
一個是文化意義上的上海,意味著體面的生活、舒適的享受。他們對這個"上海"的向往甚至遠超過父母。
另一個層面是地理意義上的上海。孩子們之間會比較自己是"住民工房"還是"住小區"的。到瞭小升初時,很多孩子會突然發現自己也許隻能進最差的學校,也無緣參加中考。
"我的城市"與"上海"之間的關系,讓許多孩子迷惑。
在他們筆下,"我的城市"裡有學校、小賣部、小山小河,卻沒有自己的傢。東方明珠所代表的那個"上海",作為一個遙遠的背景浮在雲端,或者根本不再出現。
已經上初三的小俊(化名)在"久牽"已經有6年時間,儼然一副小助理模樣的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久牽就是學校和我傢之外的那個世界,是我連接上海的那條數據線。"
在本刊記者看到的60多幅流動兒童的"城市"畫像中,隻有小俊的畫中既有上海,也有自己。
她先在畫紙上塗滿灰藍底色。"然後是大吊車,因為上海總是在蓋樓。遠處是東方明珠、高樓,旁邊的小區比較模糊。坐在墻上遙望的是我自己。後來發現整幅畫顏色太暗瞭,所以加上瞭彩色焰火。"
一個月後,小俊即將初中畢業。16歲的她已經過瞭返鄉重讀初三以應屆生的身份參加中考的年限。她在上海報考職校所需要的證件目前還有一些問題。在學校成績名列前茅的她提到這些,神色有點黯然。
上一頁12下一頁
本文導航
- 流動兒童眼中的上海
- 流動兒童要有長遠安排
新聞來源http://wh.house.sina.com.cn/news/2014-06-09/11254200560.shtml
- 洲子洋重劃區缺錢急用哪裡借錢建地出售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 個人信貸代辦費 @1@
- 重劃區房價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房屋信貸貸慶豐銀行享優貸任何問題免費諮詢房屋信貸貸慶豐銀行享優貸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 青埔汽車貸款房貸 屏東新園汽車貸款
- 宜蘭縣卡債利息 民間信用貸款借款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汽車貸款@1@
留言列表